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企业名册 > 东莞观察

粤港澳大湾区 东莞要做中枢引擎

  东莞需要对接湾区
  要素和资源打破藩篱
  放眼世界,当今能号称“湾区”的,无一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,发挥着引领创新、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。这些城市群的优势在于,生产要素和资源打破藩篱、顺畅流动,达到优化配置。
 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、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,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长达30多年,他分析中央提出的“粤港澳大湾区”,不能简单视为各个不同功能城市间的“拼图”,而是多个核心城市、多个经济圈之间的有机融合:“东莞前拥香港深圳、背靠广州这三个超大规模的国际城市,从经济总量、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看,东莞已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核心城市之一。”
  东莞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名城,出产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手机、拥有年产值数百亿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,在各高端制造业有傲人的“隐形冠军”;2015年GDP超越美国拉斯维加斯;2016年GDP6827.67亿,相当于1个甘肃省、1.7个海南省、2.6青海省……
  然而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,东莞向更高水平发展所需的要素和资源,在原来的城市格局下受到了限制。去年底东莞党代会上,市委书记吕业升点明,东莞面临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“双重挤压”,面临着区位优势弱化和城市竞争加剧的“双重困境”等“六个双重”之痛。
  打个比方,人才一直就是东莞继续汲取的发展要素之一。“东莞启动三年城市品质提升计划,就是要通过‘产城人’的原理,用城市化发展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。”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提到,东莞目前的产业链是高端与低端并存,从工业1.0到2.0、3.0、4.0都有,须应用技术资源培养出优势高端产业,加大辐射作用,才能应对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“双重挤压”的问题。
  另外,东莞在湾区经济中应该要力争高端布局,承接深圳、香港的金融外溢资源,龚佳勇强调:“东莞的银行存款余额非常高,应该善于盘活这些资源,适度发展金融产业。”
  城市的发展也像人体一样,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。不管是人才、技术还是金融,东莞要实现要素与资源更多的“连通”,才能解决重围之“痛”,实现“更高水平发展”。所以,东莞急需对接到“粤港澳大湾区”这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。
  湾区需要东莞与不同层次城市连通
  “创新‘单打独斗’的时代已过去,只有创新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秉持开放心态,共享要素资源,才可能造就重大的、甚至颠覆性的创新突破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建议中提出,从第二次、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,创新领域的发展突破,也越来越依赖于若干城市、若干区域乃至全球各国的高效协作。
  广州、香港等高校的科技研发,需要通过产业化确定“价值”;深圳再异想天开的创意,需要有相应制造能力的城市将“梦想”制造成“实物”;惠州、江门等城市,需要制造能力在更高梯度的城市带动;而东莞,正如陈鸿宇所说的,作为“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”,可以分别满足这些城市的需要,制造深圳设计的智能产品,收广州发来的单,对接湾区高校科研和人才资源;部分产能可以向惠州、江门等地转移;在佛山不够强势的外向经济上错位发展;香港的金融还可以引入东莞,帮助企业“倍增……在“天团”中起到连接不同城市“中枢引擎”的作用。中山大学教授、东莞特聘专家林江认为,大湾区11个城市层次不同,东莞都可以分别跟其他10个城市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,“这些事情东莞是最具备优势去实现的,大湾区中东莞扮演着重要角色,推动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融合及创新,共同发展。”
  东莞也在积极构建交通走廊,加大与各城市的“连通”。
  莞惠城轨预计年内开通,与惠州实现“半小时生活圈”。
  广深港高速铁路预计2018年开通,届时东莞到香港预计半个小时。
  地铁1号线2022年建成通车,预留接口接驳广州、深圳……

点击次数:   更新时间:2018-03-05 14:47:46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